ST葫芦娃业绩"变形记",股民索赔征集中
ST葫芦娃业绩"变形记",股民索赔征集中
看完ST葫芦娃的“体检报告”,我才发现它比它的药更苦。
7月14日晚间,ST葫芦娃挂出一份不到三百字的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说,自己2025上半年只能赚到“0元到1000万元”,而上年同期还有 4109 万。
可半年度业绩下滑并不是故事的开头,再往回翻几页,你会发现真正的“剧情”披露于今年4月。
2023年三季报发布时,葫芦娃还是机构口中的“儿童药小巨人”:收入 19 亿元、净利 1 个亿,市盈率一度冲到 40 倍。可到了 2025 年 4 月,公司突然贴出一份《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把 2023 年的营收下调 1.1 亿元,利润直接砍掉 95%。原来,公司部分销售提前确认收入,部分销售价格异常,再加上外购研发项目被要求全额费用化,导致账面数字一夜之间“瘦身”。
葫芦娃一直讲“儿童药、呼吸道常用药”的高毛利逻辑,可审计师的保留意见却揭了另一张底牌:控股股东通过个人银行账户,向公司大客户“提供资金支持”;截至 2024 年末,前十大客户里有部分客户回款寥寥,甚至没有回款。更蹊跷的是,2024 年公司一口气向一家叫海南中旺的企业买下 8 个研发项目,花了 4200 万,而这家公司的法人正是葫芦娃实际控制人的亲属。研发外包给亲戚,立项审批时间又晚于合同签订日期,审计师拿不到商业实质的证据,只能在报告里写下一句“无法判断影响”。
监管层面也同步拉响警报。2025 年 3 月,海南证监局下发责令改正措施,要求公司对提前确认收入等问题整改;4 月,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否定内控”的双料非标报告。
业绩爆雷、财务重述、内控否定,一连串动作像多米诺骨牌。
站在这场风波之外,如果你只是路过,不妨把葫芦娃当成一次免费教学案例。它把上市公司最容易踩的三颗雷一次性踩爆:提前确认收入,利润表好看,现金流难看;关联交易不透明,研发外包给亲戚,定价说不清;内控流程倒置,合同签了才立项,审计师找不到证据。下次再遇到“高增长+高应收+高研发外包”的三高公司,心里就能亮起小红灯。
如果你是持仓者,也并不是只能自认倒霉。如果您 2024 年 4 月 27 日之后买入,并且截至 2025 年 4 月 22 日持股,那么您或有机会要求葫芦娃以及相关责任人赔偿部分损失。
中药里有一味“苦杏仁”,适量止咳,过量中毒。资本市场也一样——好赛道能成就十倍股,也能掩盖十倍风险。葫芦娃用半年预告提醒我们:当一家公司的利润要靠“追溯重述”才能找回,当它的客户要靠股东输血才肯回款,当它的研发要靠亲戚公司才能推进,再香的赛道,也压不住苦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