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或高管被交易所谴责,引发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董监高被交易所公开谴责,并不是一个非常少见的现象,很多投资者认为这种“谴责”并不能起到惩戒的作用,我们认为该观点并不全面。

实际上,上市公司及高管被交易所公开谴责还是会引发许多法律后果,具体如下:

一、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

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除了会影响上市公司声誉之外,也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构成障碍。比如,按照根据《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规定,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后,12个月内不得公开发行证券。

二、高管个人被公开谴责

高管个人被交易所公开谴责,法律后果更加“丰富”:

1. 上市公司12个月内不得公开发行证券,除非该高管辞任。

2. 上市公司12个月内不得非公开发行股票(俗称“定增”),除非该高管辞任。请注意,此处影响的是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在12个月内非公开发行可转债等其他融资方式,并不受到限制。

3. 根据《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相关规定,最近三年内受到过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个人,不得被提名为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候选人,包括董事会秘书和独立董事的职位。

4. 最近三年内被公开谴责的高管个人,不得成为股权激励对象。

5. 最近三年内被公开谴责的高管个人,不得担任首发上市公司的高管。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以上这些知识点有什么用吗?还真有用。

比如,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正在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那么其重组方案在12个月内是不可能实施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知悉该知识点,就可以重新作出投资判断。

再比如,上市公司正准备通过定增实施某项重组,此时,上市公司高管个人被交易所公开谴责,之后辞任了,这就意味着重组案大概率是会推行下去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有时候也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