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康制药被质疑信息披露不完整 施贵宝再陷裁员风波
医药行业舆情综述
8月15日至21日期间,上市公司半年报告集中发布,制药公司资本市场方面的动态受到集中关注。尔康制药的原料药生产违规被监管部门查处;又因其没有及时进行信息公开遭到质疑,信披力度不足致使企业公信力受损。此外,双成药业披露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营收、净利润“双降”,在近50家已经披露半年报的医药企业中位列亏损榜首。8月16日,百时美施贵宝裁员风波再起,外资药企在华的艰难转型受到媒体关注。
热门话题解读
1.尔康制药被质疑信披不力 资本市场舆情管理能力待提升
7月6日,东方财富网尔康制药股吧中网友称“尔康磺苄西林钠原料药违规生产,6月24日被国家药监局发文查处,所有涉及药品召回,却不公告,属严重信息披露违规,应予查处”。尔康制药当日发布公告进行回应称“查询相关部门官方网站,未发现有关尔康制药涉及药品违法违规的相关通报”。8月16日,网易财经刊登文章详细报道事件始末,质疑尔康制药未及时公布信息,并“在证据面前依然否认”。
网易财经文章曝光了事件之后,尔康制药违法生产原料药一事受到了《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营报》等重要财经媒体的关注,负面影响迅速扩大。首先,媒体对企业的报道呈现出“产业链”式的关注特征,尔康制药本次涉事的磺苄西林钠原料药整条产业链上的生产销售情况都受到密切关注。网易财经的文章不仅曝光了尔康制药的原料药生产违规,没有及时进行信息披露,还指出违规原料药正在被下游厂家尔康湘药使用,尔康制药也没有披露相关信息。其次,股民的反应情况也是媒体的关注重点之一。《每日经济新闻》重点报道了股民对尔康制药的不满,认为尔康制药没有及时向股民、投资者说明情况,并引用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的观点表示“投资者对公司的日常信息拥有知情权”。《中国经营报》的文章也指出,在互动平台上不少股民对公司管理层提出疑问,由此可见,尔康制药8月17日的回复没有平息舆情热度,反而进一步引发质疑。
舆情分析:信息公开力度不足致使公信力缺失
回顾事件始末,真正引发尔康制药负面舆情发酵的要点是信息披露问题。一是涉嫌隐瞒。媒体的报道显示尔康制药在2016年5月31日至6月2日期间在接受监管部门监督检查时被检出过问题,尔康制药虽然向监管部门提交了整改计划,但此事没有主动向投资者、股民通报,给企业埋下了舆情隐患。在网易财经、《每日经济新闻》等重要财经媒体介入之后,尔康制药依旧表示“公司没有收到相关文件”。二是不主动。在公众认定公司有隐瞒的嫌疑之后,企业的公信力开始下降,而在后续的应对过程中,企业也缺乏主动引导,依靠媒体“挤牙膏”式的提问来回应相关信息,直至8月17日企业才发布公告披露事件,董秘才接受媒体采访,并作出较为详细地解释。虽然,尔康制药坚持认为事件“没有达到信披标准”,公司依然选择了主动披露,但是从舆论引导的效果看,上市公司的“主动披露”为时已晚。信息披露力度强弱直接关系到公众对企业信披态度的观点,信披力度不足容易给上市公司将带来“企图隐瞒”、“不主动”的舆论观感,致使企业公信力丧失。
2.施贵宝裁员风波再起 外资药企面临内忧外患
8月16日,据《华夏时报》等媒体报道,百时美施贵宝再度传出裁员消息,涉及近千人。媒体重点关注了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药企之一百时美施贵宝为何多次裁员,并指出外资药企在中国发展遭遇的困局。
舆论观点:行业人士认为外企存在战略性错误
专家分析认为,百时美施贵宝的在华战略错误。一是医药营销模式没有及时调整。《华夏时报》的文章引用行业观察人士的观点指出,百时美施贵宝本次大规模裁减肿瘤事业部与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规划和发展定位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百时美施贵宝在国内市场发展多年,但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并没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分析人士指出,百时美施贵宝的裁员在中国监管部门展开对医药行业的反腐之后开始,表明其在中国的销售模式不成熟,成为其在中国发展受挫的真正“病根”。二是中国创新药市场格局已经改变,临时调整已失抢占市场先机。百时美施贵宝在反腐后放弃糖尿病市场转为多元化的市场战略,然而肿瘤市场却早已被辉瑞及默沙东抢占,战略失策导致此次规模裁员。
舆情分析:外资药企面临内忧外患
从本次的舆论反馈情况看,外资药企面临多重舆论风险和隐患,一定程度上与国内医药行业舆论环境转变有关。一是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之后,医药销售成为敏感话题,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等外资药企都在此事之后进行大规模裁员。医药销售腐败不仅影响了此类药企的诚信声誉,反腐之后的大规模裁员还遭受严重不满,维权事件给外资药企带来了强势“巨头”的舆论观感,削弱了长期以来外资药企树立的良好社会责任形象。二是政策环境变化导致销售严重受挫,发展战略不被看好。受到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取消、药品招标采购压价严重的影响,制药企业普遍面临销售业绩下滑的趋势。国内外药企均面临转变市场策略的挑战,战略失误进一步加剧企业面临的舆论质疑。
3.双成药业亏损严重 经营管理战略遭质疑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8月15日,双成药业发布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5492.48万元,同比下降37.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978.70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88.71%。对于亏损的原因,8月18日,双成药业董秘于晓风表示,受行业政策及市场竞争影响导致主要产品销量同比下降,销售价格下降是由于竞争厂家增多,招标价格相应降低所致。
舆论观点:过度依然主导产品企业被指抗风险能力不足
对一种产品的过度依赖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中国经营报》的文章分析指出,双成药业专业从事化学合成多肽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导产品为增强免疫药物“基泰”(注射用胸腺法新),2015年双成药业“基泰”的市场份额为18.12%,年销售额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三。对主导产品“基泰”的过度依赖,也成为双成药业短时间内业绩出现大幅波动的关键。此外,外延式扩张道路也没有给双成药业扭转局面。《中国经营报》指出,在净利润逐渐走低的态势下,双成药业尝试通过外延式扩张的方式谋求转型发展,但是从收购海外药企的效果看,转型并不理想。行业分析人士认为,收购国外企业必须要慎重,否则会出现逆反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舆情分析:药企盈利承压 及时信息公开减轻舆论质疑
受各地药品招标采购压价幅度大、医保控费等因素影响,不少药企业业绩出现下滑,在依赖单一产品盈利的企业中这种影响尤其明显。从近期全国各地对合理用药的整治动态看,部分中药注射剂等药品的销售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受到限制,药企及时调整市场战略较为紧迫。而在这过程中,上市公司及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情况进行公开,并主动发布相关信息,对公司经营战略发展方向进行阐释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