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刚

  经过长达6年的漫长停牌,*ST生化(16.60,0.28,1.72%)的股东终于在今年2月守得云开见月明,经过资产重组并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流通股股东终以5倍以上的股价涨幅连同10转增6的定向转股而大获全胜。尽管目前上市公司仍然未能摘掉*ST的帽子,但从财务指标来看,2011年和2012年均实现了盈利,今年上半年末的每股净资产也回归到了1元以上,看似享受10%涨跌停也是指日可待了。

  但是,如果我们详细研读该公司发布的年报、半年报数据,却能够从中发现诸多难以解释的疑点,在看似即将“皆大欢喜”的局面背后,或隐藏着诸多难以告人的秘密。

  存货及其跌价准备—虚增期末存货资产?

  根据*ST生化发布的2013年半年报来看,期末存货余额从2012年底的18847.52万元增长到21025.63万元,增幅高达11.56%,其中原材料及库存商品大致分别占据存货构成的半壁江山。

  *ST生化的主营产品为血液制品,堪称是典型的暴利行业之一,在各报告期末公司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60%以上的水平,甚至始终高于博雅生物(38.500,-0.14,-0.36%)和上海莱士(24.30,-0.10,-0.41%)这两家血液制品龙头公司。因此,*ST生化针对其存货计提跌价准备,显然不会出于“可变现价值与成本孰低原则”而计提的,导致该公司发生存货跌价准备的原因,应当是生物性制品存货在保管期间发生的毁损、变质、过期等原因。

  从这一点来看,该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金额,应与毛利率变化无关,而是直接相关于其存货规模。存货数量越高,可能发生的毁损、变质、过期等事项的产品也就越多,相应需计提跌价准备金额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因此问题就来了,*ST生化在今年上半年中的存货规模扩张10%以上,然而在半年报中并未发生过任何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这有违合理性。参照2012年的情形,当期末*ST生化的存货-原材料项目,也即原料血浆的持有金额为8590.42万元,公司为其新增计提了跌价准备677.12万元。

  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ST生化在今年半年报中,针对存货的跌价准备“松了松手”,人为创造出了些许利润,更何况这还不是该公司存货方面的惟一问题,回看该公司发布的2012年报,更加疑窦丛生。

  从*ST生化的产成品存货组成来看,血液制品占据了大部分库存,由于该类产品2012年的销售数量大于生产数量,导致期末的库存产品数量锐减至2011年末的零头,降幅高达96.63%(见表1)。

  由此来看,在2012年末*ST生化的库存商品构成情况是:血液制品超大幅度下降,同时辅助产品膏药、敷料库存小幅增加。

  那么在正常情况下,这势必应当导致存货-库存商品余额的大幅下降。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公司2012年末库存商品余额高达9208.32万元,同比2011年末的8427.51万元还增加了9.27%。

  奇怪不?库存产品数量锐减,伴随着库存商品余额增加,两组数据的相悖走势,令人怀疑该公司披露的产品销售数据根本不靠谱,难道是虚增了期末存货资产?

  销售收入—涉嫌虚增收入和盈利

  首先来看*ST生化发布的今年半年报,披露的销售数据中排名第一位的是“石家庄市康德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涉及销售金额高达7134.45万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约30%。很显然,该客户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然而在营业收入(分地区)部分披露,*ST生化的销售范围仅涉足广东地区和湖南地区,大肆玩起了空间穿越(见表2)。

  当然,这或许仅仅是*ST生化财报中的一个“乌龙事件”,低级差错而已。但是,该公司在2012年报中的销售收入问题可就真不算小了,直指其涉嫌虚增收入。

  根据2012年年报披露,*ST生化旗下仍在正常经营并产生营业收入的子公司中,除了“广东双林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湖南唯康药业有限公司”之外全部为血浆站,为另外两家子公司提供生产材料。因此,这些血浆站实现的营业收入,将在合并过程中与身为采购方的另外两家子公司的营业成本相抵消。

  从实现的营业收入规模来看,*ST生化仅有的两家制药类子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6570.8万,但最终*ST生化合并口径下营业收入金额却高达46982.42万元,显著超过了两家子公司营业收入合计金额。要知道,在这一合并过程中,*ST生化母公司、另外一家子公司“山西振兴集团电业有限公司”和其余血浆站均无法贡献出任何销售收入,那么合并口径收入超出两家子公司合计收入的411.62万元,又是从何而来的?

  如果不是几家血浆站偷着向外销售血浆的话,恐怕就难以解释多收几百万元的渊源了。

  此外,*ST生化母公司还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不论是2012年还是今年上半年,在没有实现任何营业收入的条件下,竟然还都发生了高额的营业成本,其中2012年成本发生额为9318.91万元、今年上半年则为2115.36万元。

  这实在让人看不懂了,自打笔者刚开始学习会计知识的时候就知道,“确认营业收入的同时结转营业成本”,对此,*ST生化的财务核算可谓是一大创新了。在这明显不符合正常逻辑的财务信息背后,很可能存在的问题是*ST生化母公司在为两家子公司承担营业成本,进而体现在财务数据上面虚增了两家制药子公司的盈利能力。

  2013半年报中的其他问题

  事实上,存在于*ST生化今年半年报中的“乌龙”疑点,还远不止销售地域方面。

  首先,根据财务报告附注披露的其他应收款账龄构成数据中,包含有账龄5年以上的款项余额为599.41万元,在正常情况下,这些款项应当来源于上年末4~5年和5年以上两组款项当中;然而从披露的上年末数据来看,这两组账龄款项余额合计仅为540.69万元,显著低于今年半年报中的5年以上其他应收款余额(见表3)。很显然,这并不符合正常的财务逻辑。

  其次,根据半年报披露,*ST生化财务费用下包含利息收入金额为5.62万元,这代表了该公司确认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而这部分款项要么已经实际收到,这将会进一步体现在现金流量方面;要么尚且无法收到,就应当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利息”科目下。

  从*ST生化的财务数据表现来看,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利息”科目在各报告期末的余额均为零,也即该公司从未在这一科目下有过记录,这可以反推出结论:*ST生化是按照实际收到的银行存款利息金额来确认利息收入的,进而导致记录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收入”应当与记录在现金流量中收到的“银行存款利息”金额一致。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ST生化半年报在现金流量附注部分中披露的“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下,包含存款利息收入发生额仅为3.02万元,显著低于记录在利润表、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收入”科目发生额。

  这两组紧密相关的财务数据金额存在显著矛盾,不得不令人怀疑*ST生化虚构了部分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最后来看现金流量,*ST生化的“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两个科目,早在今年一季度的累计发生额就已经分别高达4256.3万元和5099.26万元了,而到半年报时披露的上半年累计发生额却骤降至1184.11万元和2633.07万元,这意味着这两个现金流二级科目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单季度发生额,竟然分别为-3072.18万元和-2466.19万元。

  通常来说,现金流量的二级科目体现累计发生金额,在任意时间区间内的最低金额也仅是到零为止,不可能出现负数;退一步讲,就算“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这个在会计核算领域“著名”的“大杂烩”科目,可能涉及调账、科目重分类、与“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进行对冲等特殊情形,导致出现负数发生额,那么与主营业务采购息息相关“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怎么可能也出现数千万元负数发生额呢?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ST生化的财务数据疑点背后必然潜藏了很大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刊向上市公司进行了询证,但始终未能获得正面回应,或也暗示出其中的难言之隐,我们还将持续保持关注。

原文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130901/1158166286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