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姗谷枫
IPO财务核查风暴影响下,市场对上市公司财务空前关注。
“前两年新股密集发行时,确有些公司上市前调节财务、中介机构核查不严导致上市后业绩大幅缩水。”10月24日,一位北京投行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
2013年以来,媒体对财务造假质疑已由新股逐渐深入至市场热点股、基金重仓股、并购重组股等方面。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共有28家A股上市公司被媒体质疑财务数据造假。
事实上,舆论质疑已成为证监会稽查执法重要线索之一,“加强对新闻媒体有关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的报道、评论等信息的监测和分析,对于社会影响广泛、线索基本清楚的重大媒体线索,及时展开调查。”8月19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稽查执法工作的意见》如是表示。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8家年内被质疑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中,紫光古汉(000590.SZ)、雏鹰农牧002477.SZ)、勤上光学(002638.SZ)、隆基股份(601012.SH)、康芝药业300086.SZ)、海联讯(300277.SZ)、华锐风电(601588.SH)、ST宏盛(600817.SH,已被上交所处罚)8家公司,遭到监管层调查或处罚,占比28.57%。
三成公司被立案
自胜景山河、万福生科(300268.SZ)等重大欺诈上市案件以来,以上市公司为主体违法违规案件成为监管层关注重点。“这段时间以来,对于欺诈上市、信息披露违规的立案稽查力度明显加强。”证监会稽查局负责人曾指出。
在证监会继续加大对信息披露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打击力度下,稽查案件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证监会官方网站披露,2013年9月,单月新启动案件调查39件,为前8个月月平均值的1.5倍。若以此粗略推测,则2013年前九个月,新启动调查案件约247件。已接近证监会稽查执法案件最多的2012年,当年新增调查案件256起。
不过,相比建立综合防控体系的内幕交易案件,媒体对上市公司财务质疑,无疑是监管层发现违法线索的重要渠道。
据证监会稽查局透露,目前关于上市公司的违法线索,除派出机构在现场检查中发现外,媒体揭露上市公司相关问题后,也会促使派出机构现场检查。
目前已有6家上市公司正在调查或已被处罚。比如,紫光古汉因虚增利润和信披违规被证监会罚款50万元;ST宏盛因重组信披违规,相关责任人被上交所通报批评并实施其他监管措施,对于公司重组中可能涉及的内幕交易,上交所还提请证监会调查。
仅雏鹰农牧、中银绒业结束调查,且被证监会公开披露不存在媒体报道情况。
尽管媒体质疑并不能做到每发必中,但作为重要线索发现渠道,证监会一直对媒体报道高度重视。
不久前的证监会新闻通气会上,该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证监会高度关注媒体有关上市公司的报道,对有明确线索的媒体质疑快速反应、及时处理。
其中,对可能或已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重大影响的媒体质疑,沪深交易所将根据《股票上市规则》对股票作停牌处理,并要求公司及时自查、及时澄清,也可要求相关中介机构核查并发表意见。证监局将根据上市公司自查情况,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核查措施。
上市公司冷对质疑
本报记者发现,尽管监管层对媒体报道高度重视,但上市公司往往对质疑报道及记者采访态度回避。
“我们一般不接受电话采访,只接受书面采访,这是公司董事长定的规矩。”10月24日,一位北京上市公司董秘告诉本报记者,“老实说,很多话题我们在电话里不好回应也不便回应。”谨慎背后,上市公司对媒体及报道的回避态度跃然纸上。
一位财经公关人士更对记者直言,在公司被质疑财务问题之后,多数选择不回应。“平时质疑的文章很多,但上市公司做出澄清公告的很少。大部分公司都不爱也不希望自己曝光度高。”
尽管如此回避,但上市公司一旦被质疑存在财务造假,仍会迅速启动应急方案。
“第一步是根据报道内部核查,看是否存在问题,如存在,是如何产生的,有了这个基础才会判断是否回应、该如何回应。”另一位北京地区上市公司公关人士向本报透露,“即使在公告澄清环节,上市公司也非常谨慎,发公告一般都是交易所跟监管员沟通后,觉得有必要才会去做,反映一些问题不是很严重的报道,则尽量回避澄清。”
“低调的根本原因是不愿再创造新闻点,担心话题扩大后,引发监管层关注。”该人士直指核心,“在他们看来,有些报道的问题其实并不真实存在,但监管层一查就得配合,要赔上时间成本。”
为消除报道的负面影响,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或高管会以增持方式维稳股价。“公司情况并不像外面报道的那么严重,为了企稳投资者信心,也为了让大股东支持我们的日常工作,我愿意以个人名义买入公司股票。”一位被媒体负面报道缠身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曾对记者透露。
上述28家公司中,中联重科、康德新(002450.SZ)、雏鹰农牧、勤上光电和隆基股份5家公司的大股东或高管,曾纷纷增持,数量依次为420万股、28.33万股、104.35万股、391.3万股和30万股。
机构逃离“黑天鹅”
与黑天鹅事件类似,被媒体曝光过重大财务问题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在其后的股价异动中遭遇机构大幅减仓。
“遇到这种事情确实很无奈,如果公司没有紧急停盘,股价下挫是一定的,这时候我们也会根据事态的严重与否做出判断,如果报道的财务问题确实严重,那么第一反应就是出货离场。”有私募基金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以最代表机构意向的公募基金为例,前述28家A股中,2012年四季度尚获得基金合计持有17.24亿股,但及至2013年中报,已减至16.84亿股,共计减少4008.03万股。
其中,被机构高度控盘的上市公司爆出财务造假问题后,遭遇集体抛弃最为明显,以三一重工(600031.SH)跟中联重科为例,两家机械设备龙头股上半年遭受媒体的财务造假指责后,机构选择降低仓位规避风险。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三一重工获179家机构持有485175.96万股,持股比例占68.98%,及至2013年6月末,剩下112家机构持有458430.12万股,持股比例降至60.35%,有67家机构清空手中的26745.84万股。
中联重科也遭机构抛弃。2012年末,该股获239家机构持有360383.22万股,持股比例57.48%,2013年6月底,139家机构持有320173.11万股,持股比例降至51.11%,不到一年有100家机构离场,共减持40210.11万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