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族、被立案调查、年报被非标三维度推演45家退市边缘企业

  《证券日报》记者根据ST类特征且业绩无改善、被审计机构出具非标准性审计意见、自述被立案调查三个标准进行筛选得知,目前沪深两市共有45家公司“处境危险”。

  同花顺(75.30+0.43%,买入)数据显示,按最新的业绩预警情况来看,在ST类公司中,有4家公司预计目前的状况不变,这几家公司,要么仍然亏损,要么每股净资产低于1元;有11家公司预计可能暂停上市,这几家公司最新业绩预亏;有3家公司预计戴星,原因是最新业绩预亏。共计18家ST族公司的业绩状况欠佳,存有巨大风险。

  此外,有16家公司的2015年年报被审计机构出具了非标准性审计意见,其中,有5家公司属于ST族,和上述18家公司相比,有2家公司和上述18家预测状况不佳的公司重合。

  按公告内容搜索可知,有14家公司在今年发布了关于被立案调查进展的公告,其中,有1家公司和上述名单有重合之处。

  按照上述三重标准遴选可知,共有45家公司处境“危险”。

  “问题”公司可能被强制退市的消息刊出后,投资者不禁担忧,如果持有这类公司的股份,是不是“只能自认倒霉”?

  “对于不幸买到退市股票的投资者而言,股票退市并不意味着股票成为‘一张废纸’,退市仅仅对股票估值和流动性产生影响。如果上市公司是由于重大违法违规而退市的,投资者还可以向上市公司提起民事索赔诉讼。退市与破产不同,退市本身并不影响上市公司对受损投资者承担赔偿责任。”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家因重大违规违法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业界认为,*ST博元的退市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

  那么,是否还会有公司步*ST博元的后尘呢?《证券日报》记者查阅同花顺数据得知,今年以来,两市共有87家公司公告被监管部门处罚,多与信息披露不合规有关,其中,有13家公司被处罚的原因是“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

  上述87家被处罚的公司、45家“处境危险”的公司中,是否会产生新的被强制退市的的公司呢?

  王智斌对记者表示,对于这种情况,还是建议监管部门要尽快明确退市的具体标准。“一方面,界定模糊使得理论上所有涉嫌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公司均存在退市的风险,另一方面,界定标准不明确又会导致市场无法对上市公司是否面临切实的退市风险形成自己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引发市场恐慌。因此,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退市的具体标准,减少退市新规对市场的冲击。”

  煤炭钢铁去产能任重道远

  超五成上市公司预亏

  专家表示,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应分别制定去产能政策

  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同样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之年。去产能作为2016年经济五大任务之首,不仅政策持续加码,目标也愈发清晰。

  财经评论家温鹏春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就目前情况来看,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这些行业也将成为去产能的主要领域。虽然改革过程中会有阵痛存在,但长远来看利大于弊。

  由于占钢铁、煤炭等行业份额较大的是国有企业,所以,产能过剩带来最直接影响就是企业利润率可能下降。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62415.5亿元,同比下降5.8%;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226.1亿元,同比下降14.2%。其中,中央企业1942.6亿元,同比下降8.2%。地方国有企业283.5亿元,同比下降40.9%。其中,煤炭、钢铁、有色等行业继续维持亏损状态。

  此外,同花顺iFinD金融终端显示,38家煤炭类上市公司中,20家预告2015年净利润亏损;33家钢铁类上市公司中,18家预亏;103家有色类上市公司中,23家预亏。透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煤炭、钢铁类企业的亏损比例均在50%以上。

  对于煤炭、钢铁两大行业而言,积极有效去产能已经迫在眉睫。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正在大力推进去产能工作。其中,陕西省、湖北省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抓住问题层层推进;同时,陕西省与河北省将两个省份的优势产能进行优化配置(爱基,净值,资讯),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来寻觅新的商机;除此之外,河北省表示,省内35家钢企和80家装备制造企业面对面对接洽谈,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直面需求、精准对接,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另外,唐山市也表示,今年将严格督查复工复产钢铁企业。

  卓创资讯钢铁分析师李肇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对于钢铁行业去产能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不同,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去产能的具体方案;其次,在推进去产能过程中,不同阶段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条路走到底,应根据具体完成情况,合理安排去产能的阶段性目标。

  “十三五”新经济(爱基,净值,资讯)环境催生融资匹配新需求

  高收益债和股债结合堪当直接融资扩张主力

  “随着新型业态和经济模式的不断涌现,原有的融资方式可能无法满足新业态的资金需求特点,融资方式的创新应与经济模式的创新同步匹配,而高收益债券和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恰恰是新的经济环境下催生的,与创新需求相匹配的融资方式。”3月27日,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李慧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加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券市场余额为47.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为14.5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分散金融体系风险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债券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需要加快市场化改革加以解决。

  3月17日正式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下,需要充分的资金配给、畅通的融资渠道以及灵活的融资方式。”李慧杰阐述,而站在创业主体的角度来看,在创业初期企业的经营风险通常较高,在“高风险、高收益”原则下,高收益债券对创业主体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债务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高收益债券没有统一的标准,早期主要以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形式出现。2015年1月份,证监会推出了全新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扩展了私募债券的发行主体范围,不再局限于中小企业,所有的公司制法人都可以发行私募债券,对我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证券日报》记者从证监会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发行公司债券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18%;其中非金融企业发行公司债券9096亿元,同比增长469%。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加权平均利率为4.68%,较2014年下降150个基点。

  李慧杰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国内的高收益债券有必要逐步探索公开发行机制,为融资主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需要解决高收益债券流动性较差的问题,如鼓励做市商制度,充分借助做市商雄厚的资金实力、稳定的证券管理能力、丰富的证券分析经验和良好的市场声誉,发挥其市场枢纽作用,提升二级交易市场的活跃度,提升债券流动性。

  李慧杰同时建议,为了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动态,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爱基,净值,资讯)探索高收益债券融资方式,助力产业升级与产业创新。

  “另外,如果考虑股权融资的话,纯粹的股权投资对于投资者而言可能投资风险过大,而股债结合的模式恰恰可以将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的风险特点加以综合,既满足了特定的股权投资需求,同时投资风险也比纯粹的股权投资低。”李慧杰认为。

  目前,我国市场上已经进行了一些股债结合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爱基,净值,资讯)、可交换债、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永续债,以及银行投贷结合业务等。

  李慧杰认为,“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灵活,以灵活的融资方式满足灵活的融资需求,个人预计,股债结合融资方式在不远的将来有望成为直接融资市场扩张的主要动力之一。”

  近期,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地公开发行了可续期公司债券发行,成为国内首单由证监会核准的可续期公司债。

  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

  既要信心更要决心

  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上海和深圳对楼市的相关调控政策日前已经出炉。

  上海作为春节后引领房价上涨的排头兵,为尽快稳定持续上涨的房价,3月2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并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住房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从即日起开始实施。

  深圳紧随其后,在同一日深夜发布楼市新规,非深圳户籍在深圳购房,社保缴满期限由此前的1年提高至3年,限购1套;深圳户籍家庭首套房还清房贷,购买第二套住房时,贷款首付比例由3成提高至4成。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2套住房。

  上海和深圳率先出台调控楼市的政策,是有原因的。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份,深圳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指数环比上涨3.6%,同比上涨57.8%,这是深圳连续第15个月领涨全国;上海方面,2月份,无论是新建商品住宅还是二手房,房价的同比涨幅均超过20%。

  与此同时,根据中原地产数据,环比看,2月份上海房价远远领先于其他一线城市(具体涨幅为:上海8%,北京4.1%,深圳2.2%,广州0.1%);同比看,深圳房价涨幅过快(具体涨幅为:深圳68.3%,上海38.4%,北京5.9%,广州8.7%)。

  房价高涨,让老百姓(48.84+1.92%,买入)大呼“吃不消”。而这也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点关注。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一番表态,无疑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李克强表示,继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避免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业界认为,话虽精简,分量却很重。这表明对于楼市,中央还是一如既往的态度——“稳”。

  为何要“稳”楼市?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表示,房价问题事关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房地产的平稳健康发展,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春节后一线城市房价发生了很大变化,上涨过快。现在住建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稳定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

  从目前中国经济实际出发,保持房地产稳定健康发展是必须的。目前房地产直接需求加上其带动的间接需求,在总需求中占比非常高,宏观经济增长、财政收支、就业和物价变化对房地产的波动十分敏感和剧烈。房地产市场是否能够稳定健康发展,直接决定着宏观经济能否稳定。

  当然,我们对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还是应该要有信心。这是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没有变,居民的住房需求特别是新市民的住房需求没有变。

  短期来看,有发展潜力。从居民收入增长、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住房存量结构看,剔除纯粹的投资和投机需求,短期内城乡居民首次置业的刚性需求和二次置业的改善性需求潜力很大。长期来看,有发展空间。虽然目前城镇居民拥有住房初步达到户均一套,但是,城镇居民住房拥有很不均衡,住房成套率比较低。同时,中国城镇化处在中期,按照2020年城镇化率60%计算,中国将有3亿左右的已到和将到城镇的转移人口需要“住有所居”。到2025年之前,中国城镇住房需求不会绝对下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业界认为,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支柱作用依然明显,从房地产持续稳定的方向来看,房价暴涨或下跌都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从目前来看,一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和三四线城市高库存风险并存,都是下一步政策的重点,均需要防范。

  所以,对于保持房地产稳定,我们有信心。

原文链接:http://stock.jrj.com.cn/2016/03/280255207450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