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房网裁员风波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转型以来便争议不断的搜房网近期因大幅裁员事件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10月29日,美国罗森律师事务所代表搜房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搜房”)的股东在加州中央区法院,对该公司提起集体诉讼。罗森律师事务所方面表示,该诉讼缘起于搜房雇员长期刷单造假的欺诈行为,意在根据美国联邦证券法的规定为搜房的投资者追索赔偿。而雇员长期刷单造假也是搜房进行本次大幅裁员的理由。
为啥在美遭投资者诉讼
据百度百家报道,十一长假过后,多家新闻媒体开始报道搜房网讨薪事件。事情起源于搜房网开除员工的短信。有不少在搜房网工作的员工在9月28日收到了一条短信,该短信称员工在搜房网工作时存在合同造假行为,予以开除。
9月24日,搜房网租房集团就在公司内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审查居间成交的公告》,该公告称,“对2015年1月起至今的所有订单进行核查,一经查实存在虚假订单的情况,公司将对员工追究责任,追回虚假订单日期后所有已发工资和提成,情节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9月28日,上海、北京等地的搜房网员工陆续收到搜房控股监察反腐调查办公室统一发放的开除短信,短信称在搜房网任职期间存在合同造假行为,按公司相关规定即日起予以开除。据悉,此次开除的员工超过一千人。不少人对公司这种做法表示不服,十一期间,上海和北京等多地搜房网员工打出横幅“还我血汗钱”,意欲向搜房网讨要说法。
关于搜房网因假单开除员工的说法,不少人称这是公司变相裁员而推卸责任的做法,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司默认作假单。据搜房网员工说道,搜房网的员工开单量都保持在200单以上,而且自己的单子不仅仅关系到自己的收入,而且也关系到组长和部门经理的收入,所以每次开会经理会逼着大家要数据要单量,在工作量考核压力和高收入诱惑下,组长有时候也对假单采取默认的态度。
二是,查证过程不具有说服力。“半个月怎么可能查完?”这是一些人受到开出短信后所得出的疑问,搜房网员工表示这次所查的单子涉及上万单,半个月是不可能查完的。而且对于搜房控股监察反腐调查办公室这个部门,很多人表示这是一个凭空出来的,闻所未闻的部分。
还有员工透露,搜房网对居间单真假的认定方式也极为简单粗暴,房东或租客不接电话,或者双方说不出来对方姓名就认定为假单,缺乏依据。
三是,上诉可能面临失去已拿到工资的危险。对于上诉的条件,搜房网也是极其苛刻。对稽查结果存有异议的员工可以提出申诉,要求公司对订单进行重新核查,但需要提交声明:“若公司查出任一假单,本人将无条件返还自发生假单之日起所有月份的基本工资和销售提成,并承担由此可能引发的全部法律责任。”
有搜房网员工坦言,从今年4月份开始就已经出现刷单的问题,但公司相关领导对员工表示“搜房是上市公司,我们要的是数据说话”,并没有明令禁止。因此,搜房业务员的“刷单”行为进入高峰。
不过,搜房网官方却不这么认为。搜房租房集团的官方说法是,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检查等手段查出一些经纪人有做假单、拆单的刷单行为。搜房网对这些违规行为是零容忍,坚决清除造假人员。
10月16日搜房公关部门发给《第一财经日报》的邮件中表示,上述因造假发生的辞退并非第一次。今年5月,租房业务部门的经纪人刘某,在稽查部门的例行检查中,被发现4月份的56单当中有3单为虚假成单,被搜房开除。
同月,上海稽查中心对已成交合同进行抽查,发现陈某等三人在上传合同附件里面,产证产权人信息一栏为经过PS处理过的产权人信息,上传的三方合影照片为网上截取图片,这三人也因造假被开除。
需要指出的是,裁员风波在双方各执一词中越闹越大,已经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投资者不安了。
据证券日报报道,代理本次中国区域投资者诉讼的上海杰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透露,凡是在2015年5月20日至2015年10月27日期间买入或取得搜房的股票或看涨期权等证券的投资者,都可以选择加入本次集体诉讼。
从10月29日开始,有意成为首席原告的投资者可以到法院登记。而首席原告,一般是指在集团诉讼中,与诉讼关系最密切的那个人,代表其它小股东与律师合作进行诉讼。在美国集体诉讼中,首席原告的登记需要60天的时间,之后法院也会在90天内指定首席原告。
“和A股不同,必须要有证监会的处罚才能起诉上市公司寻求赔偿,但美国方面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只要证据足够,都可以对上市企业索赔。”王智斌表示。此外,有证券行业律师表示,凡是在划定的期间买了搜房股票的股东,无需现在采取行动,会自动被纳入了这次集体诉讼中,如果之后有任何赔偿,只要提交你在这个时间段的交易纪录即可获取相应赔偿。
根据罗森律师事务所提交的起诉书显示,本次诉讼一是因为搜房员工长期刷单造假;二是被告知道其员工造假合同的情况;基于上述2点原因,有股东认为搜房在相关期间内的公开陈述具有重大误导性。而由于这些不利消息,搜房股价大幅下滑,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不过,根据近期搜房的股价变动数据,5月20日其存托凭证每股收盘价为7.2美元,10月27日为每股6.82美元,期间最高增涨至每股10.01美元,最低则为4.65美元。截至11月6日,搜房的收盘价为每股7.36美元,较5月20日上涨2.22%。相比于去年因转型造成的股价大跌,今年搜房的股价走势还算平稳。
搜房网转型压力大不大?
实际上,不论搜房本次裁员是不是为了减少开支寻找的借口,但公司自转型后业绩难有起色却是事实。
据了解,搜房网成立于1999年,曾经以海量的房地产新闻和楼盘资讯而闻名。去年9月,搜房网就经历过一次巨大的人事震荡。当时搜房网创始人莫天全高调地砍掉新闻版块,更名为“房天下”,去媒体化,向购房交易平台转型,以重新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当时的搜房网的编辑们要么并入销售团队,要么只能离职。
“做了三四年网编,突然转行做销售,从固定薪资变成按提成拿收入,一没有资源二没有经验,多少会让人觉得不适应。”上述人士称,离开搜房的原因在于这家公司转型太快,根本无法适应。
搜房网原本是像58同城等一样的平台。但是自从搜房网去媒体化,重点转向经纪业务,便遭到原来不少合作公司的抵制
今年年初,搜房武汉办公室遭到21世纪、华明达等30多家中介公司的50多人围攻而陷于瘫痪,这些人还反复开合电闸使机房服务器发生故障,一直到警察赶到现场才暂平息了事态。这反应了搜房网在转型过程中与传统的中介公司的关系已经恶化。与此同时,搜房网还提高了端口收费,不少入驻搜房网的传统中介下架房源,导致搜房网房源急剧减少。
在转型的同时,搜房网还推出了开始“直客式”服务,其通过其交易平台匹配潜在购房者,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后,收取成交金额0.5%的中介费。不少中介表示,这0.5%根本不足以覆盖成本。同时,由于大量房源流失,搜房网从年初开始就不够了不少小型房产公司、收购了大量房源。
更糟糕的是,整个房地产销售行业处于下行的压力。原本每年9、10月都是传统的房产销售旺季,但今年房产网站不仅广告寥寥无几,有些城市的房产网站甚至面临裁员、关站的命运。更有分析人士认为,刷单行为只是此次搜房裁员的导火索。更重要的原因是,搜房财务报表难有起色,为了不让华尔街的投资者用脚投票,就用裁员来美化报表以及掩饰转型遇挫。
截至6月30日的2015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显示,搜房网第二季度总营收为2.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归属于搜房股东的净利润为1620万美元,同比下滑76.3%。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为1.049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58.2%,主要便是由于员工数量增加。显然,成本的快速攀升,不但吞噬了公司营收增长带来的收益,也造成了公司业绩的大幅下滑。公司毛利润率也从上年同期的82.6%,降至50.2%。
上半年,搜房总营收为3.3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894亿美元增长15.5%,营收成本为1.4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420万美元增长了174.1%;运营开支为1.5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45亿美元增长了48.7%。运营利润为29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13亿美元下滑了77.3%。此外,搜房将公司2015年总营收从此前预计的8.083亿美元之间上调至8.434亿美元,即比2014年增长20%。
实际上,2015年是房产中介O2O混战的一年,行业内众多的企业包括58同城、世联行、Q房网、链家、房多多等企业纷纷针对市场环境做出自己的行动。2015年春节刚过,58同城宣布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安居客,与经纪人、经纪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合作,58同城借安居客品牌正式进入房产O2O的市场。
3月,世联行与合作伙伴宣布共同投资4.2亿元收购Q房网15%的股权,通过Q房网的经纪人业务和世联行自身的房地产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二手房的O2O业务。
2015年9月,链家宣布与大连好旺角房屋达成战略合并,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房产O2O布局,此前,链家于2月宣布与四川的二手房中介伊诚地产全面合并;3月链家与上海的二手房中介德佑正式宣布合并;3月同时宣布与深圳的房产经纪中联地产全面战略合并;9月初与广州的满堂红达成战略合作。至此,链家力求打造的万亿级房产O2O平台已经完成了中国主要城市的布局。
同月,房多多宣布完成C轮2.23亿美元融资,将在新房和二手房领域,为线上流量聚集、线下经纪人服务推出系列新产品。房天下宣布获得IDGCapital、凯雷集团以及管理层(主要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长莫天全)4亿美元至7亿美元的投资,以上投资方将以每股5.85美元的价格认购搜房网新发行的股票。未来搜房网将积极进行扩张覆盖更多的城市,并扩大现有市场份额,以及拓展新的交易与金融服务。
很显然,在房产的存量时代,房产中介O2O平台对存量房产价值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房产中介企业都瞄准了存量市场广阔的前景,纷纷发力进行企业的扩张。此次搜房网的裁员消息也可以看出来搜房网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服务的质量没有跟上企业扩张的步伐。
除了搜房网、市场其他企业比如链家、Q房网、房多多、好屋中国等都在发力存量市场,总之市场上的企业需要应该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增强平台房源和经纪人的核心资源竞争力,才能在房产中介O2O的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