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铁立案风暴:36.9亿合同疑云待解,股民该如何守护权益?
国庆前夕的一则公告,让海南华铁股民的假期蒙上阴影。9月30日晚,公司宣布终止36.9亿元算力服务合同,紧接着便收到上交所监管工作函。如今立案调查的消息传来,这起横跨半年的“天价合同”疑云终于进入监管彻查阶段,而数十万股民最关心的,莫过于手中的股票何去何从。
时间回到今年3月,海南华铁因全资子公司与杭州某公司签署36.9亿元算力服务协议,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要知道,公司2024年三季报营收仅37.25亿元,这份为期五年的合同几乎相当于全年营收规模,当时不少股民正是冲着这份“业绩强心针”大举入场。然而现实却给了当头一棒——协议签订后半年间,公司未收到任何采购订单,最终以“市场环境变化”为由主动解约。
更让股民愤怒的是解约背后的诸多反常。按照常理,如此大额合同终止若因对方原因,公司可索要20%违约金即超7亿元,但公告中只字未提违约金事宜。神秘的“杭州X公司”身份成谜,其履约能力从未公开披露。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认为,从信息披露的角度而言,该算力合同自始就是忽悠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此外,即便该算力合同有其履行可能性,但后续未实际履行时,海南华铁亦应对此重大变化及时履行信息披露责任,直接公告“终止”已涉嫌信披违规。
立案消息落地前,市场已用脚投票。10月9日、10日,海南华铁连续两日“一字”跌停,总市值蒸发超40亿元。有股民在股吧无奈表示:“3月追高买入,如今腰斩都不止,就盼着监管给个说法。”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基本面本就暗藏隐忧,2024年三季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滑13.41%,市盈率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市净率、市销率排名均处于行业中下游。
王智斌律师认为,从实践情况来看,“拔出萝卜带出泥”是监管常态,本次立案调查形成的最终结论,未必局限于前述算力合同问题,因此,暂定初步索赔条件为“截至 2025.9.30 持股”。后续会根据监管动态持续更新细化。
需要注意的是,东尼电子前期也存在类似情形,立案调查至今尚无结论。海南华铁与东尼电子同样为浙江的上市公司,两个案件的后续进展均值得关注。对股民而言,当前最关键的是等待监管调查结果,核心需查清三方面问题:合同签订时是否对合作方资质充分核查、是否存在虚假披露诱导投资、主动解约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股民可密切关注公司公告及交易所监管动态,同时通过合法渠道反馈诉求。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忽悠式披露”的零容忍。海南华铁立案调查既是对公司的警示,也为股民敲响警钟:面对大额合同等利好时,需警惕“画饼式”公告,重点关注对手方资质、履约保障等核心信息。若监管最终认定违规,受损股民务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